来源:济群法师 2025年07月18日
太刻意,就会比较累
忽略了觉知
就背离了正念禅修的基本要义
中国古代医学、道家对呼吸都很讲究,认为“呼吸到脐,寿与天齐”。说明腹式呼吸不仅是助力禅修的一种方便,本身也是非常好的养生之道。
三级正念禅修也倡导腹式呼吸。在初级禅修课程中,设置了身体扫描、八段锦、正念运动等项目,都是在正念禅修的同时帮大家训练腹式呼吸。
练习身体扫描时,是通过深深地吸一口气来训练腹式呼吸;练习八段锦时,是通过身体动作配合呼吸节律来练习腹式呼吸。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,都需要坚持一段时间,才能够慢慢熟悉,成为习惯。
平时在座下,也可以做一些练习。比如躺在床上做腹式呼吸,把手放在腹部,比较容易把呼吸导向腹部。静坐禅修的时候,如果呼吸到不了腹部,也可以把一只手掌放在腹部,无形中对呼吸也会产生一种引导。如果在座上刻意追求呼吸变长,呼吸就会变得很辛苦,甚至会很急促。所以腹式呼吸的方法需要慢慢练习,坚持练习,渐渐地就会发现呼吸可以轻松、自然进入腹部。
呼吸如何才能抵达到腹部?比如练习身体扫描的时候,要深深地吸一口气。身体就像一个袋子,深深地吸气的时候,呼吸自然会进入到胸腔,再进入腹部,甚至抵达腿部,一直进入脚底,这个过程也不会太困难。这里的关键是深深地吸气,而不是普通地吸气。普通的呼吸很浅,要让呼吸到达脚底肯定是很难的。
在坚持正念训练的前提下,练习腹式呼吸时带入一些观想、思维作为辅助,当然也是可以的。比如吸气时观想清气进来,腹部鼓起;呼气时观想浊气出去,腹部瘪下去,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训练专注;观想呼吸伴随着温暖的阳光、爱、慈心,进入身体的各个部位,让每一个细胞得到滋养,生机勃勃……这样观想也是可以的。
不过,使用这些观想、思维的过程中,不要太刻意。如果太刻意,就会比较累。更重要的是,不要忽略了觉知,对呼吸的长、短、粗、细,都要清清楚楚。如果忽略了觉知,就背离了正念禅修的基本思想。
呼吸的训练,不仅佛教有之,道家也讲心息相依,瑜伽更是特别重视。从自然呼吸过渡到腹式呼吸,需要有一套训练方法。
在正念呼吸七式中,有脊柱灵活性练习、躯干旋转式、侧伸展式、脊椎扭转式、俯卧呼吸练习、跪姿脊柱灵活呼吸练习、屈膝俯身呼吸练习。通过特定的动作,把呼吸带到身体各个部位。
正念呼吸七式中,前四式循序渐进地,帮助我们有觉知地放松呼吸肌群、灵活脊柱、拓展呼吸空间;第五到第七式,帮助我们构建呼吸模式,渐进、有觉知地感受深长而缓慢的腹式呼吸。通常,我们要让呼吸到达腹部,可能会觉得有点吃力,不知如何导引,用俯卧呼吸练习,就易于把握。还有屈膝俯身呼吸练习,把呼吸带入背部,如果不通过特定训练,也是很难做到的。
总之,每个动作都是有针对性的。正念呼吸七式,一方面可以让呼吸进入身体各个部位,一方面可以让呼吸变得更深更长。
通过这些训练,就能从自然呼吸转为腹式呼吸。在此过程中,可以轮番修习。比如在座上做腹式呼吸觉得吃力时,可以回到自然呼吸;当自然呼吸很放松时,可以再做一下腹式呼吸。反复训练,就能对腹式呼吸习以为常,任运自如。
摘自:禅修系列开示
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,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,如有版权异议,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。
联系方式:0591-83056739-818 189504427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