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信攻下齐国后,谋士蒯彻曾劝他说,如果不趁机摆脱刘邦,最终结局必然和文种一样。韩信却坚信刘邦是个重情重义的人,认为“解他衣,衣我;推他食,食我”,绝不会恩将仇报。蒯彻无奈,只好摇头离开,像范蠡一样保全自己。
当时,韩信确实有机会趁刘邦与项羽在鸿沟对峙之时,自立为王,成为三足鼎立之一。然而,韩信没有选择抓住这个机会。他认为,与其自己冒险割裂,不如让刘邦主动分赃递名,这样名正言顺,也避免被人背后指责,更重要的是规避了风险。然而,这一选择也意味着他放弃了主动权,甘愿受制于刘邦,这为后来的贬谪和囚禁埋下了伏笔。
多年之后,韩信被吕后在长乐宫处死时,他感叹自己走了文种的老路,懊悔当初没听蒯彻的劝告。其实,自从被刘邦从云梦泽擒获开始,韩信就一直后悔自己的选择。韩信愤怒地对刘邦喊道:“果然是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!”当年为了消除刘邦的疑心,他甚至献上了钟离昧的首级,以示忠心。
由此可见,韩信一直对自立为王心存执念,对刘邦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,内心矛盾挣扎不已。结果,刘邦与吕后联手“混合双打”,彻底击溃了韩信,让他狼狈不堪。
刘邦的做法其实十分简单,他把韩信看成一个不稳定的变量,是一颗定时炸弹,必须尽快排除。但又缺乏充足的理由直接处死韩信,只得选择贬谪软禁,就像把猛虎关进笼子。
最终,韩信确实被杀了,吕后是主使,刘邦则默认了这个结果,夫妻俩合演了一出“双簧”。对刘邦而言,韩信已经变得无足轻重,自从被贬为淮阴侯后,韩信便不再效力,每当刘邦出征,韩信总说自己生病。若非如此,刘邦也不会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七昼夜,更不会被英布一箭射伤,早早险些丧命。
关于吕后杀韩信的理由,主要是怀疑韩信谋反,策划了缜密的擒拿计划,甚至让萧何出面配合。但韩信是否谋反,至今仍有争议。很多观点认为韩信是冤枉的,因为他根本没有机会造反。当时韩信被限制在京城长安,处处受监视,身边无兵马,家丁也不忠,根本不具备反叛条件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中记载,韩信曾和陈豨秘密勾结,准备发矫诏释放狱囚,再武装他们攻打皇后,诛杀吕后和太子刘盈。理论上这个计划成立,但实际操作极为困难:囚徒能否听令,武器从何而来?韩信与陈豨联系也难以秘密进行,随时被刘邦和吕后掌握。
萧何蒙骗韩信,说刘邦已经凯旋,正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。实际上战局胶着,胜负未明。面对司马迁详实的记载,反对意见底气不足,许多学者也曾推断出韩信谋反的完整链条。
不过,许多人情感上难以接受韩信谋反的说法,认为刘邦不过是将他当成无用之人,重复了勾践卸磨杀驴的老套路。
实际上,剥开这些情绪因素,韩信之死几乎是无解的历史难题。
第一,刘邦必须铲除异姓诸侯的威胁,确保天下一统,不愿让列国割据复辟。拿下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接力棒,韩信这个最有军事才能的人必然是首个被清除的目标。
第二,刘邦没有立刻杀韩信,是因为还需要他稳住其他诸侯的情绪,把他们当青蛙慢慢煮,不想一开始就惊动所有人,引发联合反抗。他采取的是“打草惊蛇不如打草不惊蛇”的策略。
第三,韩信并非“丰沛集团”成员,无法完全融入刘邦的核心圈子。刘邦的支持者分为三类:一是从沛县和丰邑带出来的亲信,如萧何、曹参、樊哙、周勃、夏侯婴等;二是半路加入者,如韩信、陈平、陈婴等;三是盟友,如英布、彭越等。在这三类人中,丰沛集团是刘邦的核心骨干,内心深处视为“自己人”,其他人则相对被疏远。韩信未能融入核心,缺少了重要的政治保护伞。
第四,韩信的军事才华与年轻也是刘邦难以绕过的威胁。韩信才三十出头,正当年华,而刘邦年过六十,已经日渐衰老。年轻有为的韩信无疑是未来汉朝最大的隐患。
综上,韩信无意中给刘邦戴上了三重“紧箍咒”,让刘邦难以释怀,不杀韩信便心神不宁。虽然有人指出韩信曾在荥阳战役中见死不救、鸿沟和议时强硬要王、垓下之战前按兵不动等行为,激怒刘邦,但这些都是表面的世俗原因。刘邦是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,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局,并非单纯出于私人恩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